文物檔案
本期我們走進沂水縣博物館(國家二級博物館),瞭解館藏文物“華孟子”鼎。
“華孟子”鼎,通高59.5釐米、口徑55.5釐米,重量54.5公斤。蓋微隆,蓋面中部有一橋狀鈕,蓋兩側內凹呈“山”形,與鼎耳相扣接。
另兩側有對稱的不規則形鋬。平折沿,方脣,鼓腹微垂,大圜底,立耳外撇,粗壯蹄足。上週飾六個扉稜及兩週竊曲紋,足根部飾獸首,耳外側飾吐舌龍紋。腹內壁銘文為“華孟子作中叚氏婦中子媵寶鼎其眉壽萬年無疆子子孫孫保用享”。
一、 鼎的分類
《説文解字》:“鼎,三足,兩耳,和五味之寶器也。象析木以炊也。”
按照規格和用途不同,分為鑊鼎、升鼎、羞鼎等。紀王崮一號春秋墓共出土鼎15件/套,其中鑊鼎1件/套,升鼎7件/套,羞鼎5件/套。
二、鼎的用途
商周遺址、墓葬以及窖藏中,鼎出土數量最多。其用途本為日用之器,後作為祭器、禮器,並視之為國家重器。用祀用享,其數量也是上下有序、自有差別。
其一,用來烹煮食物。《周禮》:“掌共鼎鑊,以給水火之齊。”《禮儀》記有“羊鑊”、“豕鑊”等。説明鑊鼎是專門用來炊煮牛、羊、豕等的鼎,又分為牛鑊、羊鑊、豕鑊等。因祭祀時需整體或半體牲肉,所以鑊鼎形體都較大,以便能容下整牲。
其二,用來盛放食物。《説文·鼎》:“牲烹於鑊,熟乃升於鼎。”牲肉從鑊鼎取到正鼎的過程叫“升”,所以稱升鼎。升鼎之升有升進之意,專用於盛放用烹牲的鼎烹熟的各種牲肉,以“鉉扛運奉,獻於中庭”。
其三,用來盛放調味品。《周禮》:“與其薦羞之物。”羞,即調味料的意思,一般指羞鼎。用來盛羹湯、肉湯等調味料。牢鼎所盛為大羹,即未加調料的白肉。與牢鼎相區別,羞鼎所盛為調味料,用於調和升鼎的白肉。從升鼎之外加饌的作用來説,稱為陪鼎。
其四,用以祭祀。古代統治者非常注重祭祀,其目的在於消災、求福、報謝等。古人在供奉神靈時先備妥一些食物盛放在最好的器皿內,畢恭畢敬地去供奉和祭祀,以祈求和感謝神靈給予的恩惠。這樣祭祀神靈時,盛放貢品所用的器皿——鼎,就被賦予了神聖的含義,成為重要的禮器。
其五,用來維護和體現等級制度。鼎是禮樂重器,周代禮器組合的規格和形式,視貴族身份等級而定。所用的數量和規模與他們的地位高低成正比。
三、鼎的規制
鼎制是禮樂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,不同等級的貴族在宴饗時配置鼎的數量不同。《左傳·宣公三年》中有楚莊王問鼎中原的典故,為人所熟知:楚莊王實力強大後想要奪取周王朝的天下,便派使者去問鼎之輕重。“問鼎”便指的是諸侯作非分之想的越禮行為。可見鼎是非同小可之物,基本上被看作國家權力的象徵。
《公羊傳·桓公二年》何休注説:“禮祭天子九鼎,諸侯七、大夫五、元士三也。”文中規定九鼎只有天子才能享用,往下一等的諸侯,只配用七鼎,再下一等是卿大夫,能用五鼎,最下一級的貴族是士,只能配三鼎或一鼎。平民百姓是沒有資格享用的,即便有錢也不行。
下一期將為大家介紹紀王崮春秋墓葬,敬請期待。
臨報融媒記者 劉躍
來源:沂蒙晚報 編輯:張娜